文 | 周世玲 费知
编辑 | 卢伊
西安的新冠疫情正处发酵之势西安今日头条热搜排名,出血热疫情又引发恐慌。
近日,有当地媒体报道称,今年西安出血热患者较去年有增多趋势,多家医院均收治相关患者。此后, “西安 出血热”关键词一度登上热搜,甚至一度有传言称吃草莓或致感染。
大学生陈奕纯在西安某高校就读,她所在的高校受当地新冠和出血热疫情影响,已发通知要求学生注意防控。她坦言双重疫情让学生们“有点害怕,大家都比较想回家”。
但实际上,全国每年都有约1万例出血热病例,不足100人死亡。其中西安地处出血热多发的关中地区,该病难以人传人,关键的防感染途径是灭鼠,需早发现早诊疗。对疾病的不了解和新冠疫情叠加,或为恐慌原因。
截至12月19日晚,西安出血热话题已有达4.4亿阅读量,一度冲上热搜(页面截图)
新冠疫情撞上出血热病例,西安大学生直言“害怕想回家”此次西安出血热病例冲上热搜前,新冠疫情仍是当地人最关注的事。
就在12月12日,“西安事变”爆发85周年当日,西安市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,系一名门诊部药房工作人员,两天后,当地日新增病例数不断攀升,疫情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
陈奕纯是在12月15日开始留意本地疫情的。她的一个朋友在长安大学读书,该校一位教授于当日确诊了。
因为朋友的校区位于繁华地带,“出门一拐就是大雁塔,而且确诊教授就住在长安大学的家属区”,当天学校就开始封校做核酸检测,后来开始不让学生出宿舍, “每天有人送饭,(至今)已经做过4次核酸了”。
相比之下,陈奕纯所在学校离出现确诊病例的区域相对远一些,防疫没那么严格。
但此后,她所在高校也开始封校,并随着市内疫情数据爬坡,于18日下午开始做核酸检测。
由于高校人员众多,陈奕纯当天排了两个小时队才做上检测。她听说原本校方要通宵做检测,但因试剂不够,只能凌晨劝学生们回去休息,直至19日早上才恢复,但“排队的人还是很多”。
目前,大部分学生仍可自由活动,仅部分学生为次级密接,致全班被隔离,吃饭时需有人送饭。
本来学校没出现确诊还算好消息,但校园里新增出血热病例,让陈奕纯迷惑又恐慌。
12月11日,她所在班级群内发来消息称,“接通知,我们学校目前已经发现有两例出血热病例了,大家一定要加强防疫,注意疫情防控。”
通知中,学校未介绍病例详细情况。陈奕纯经了解才知道,这是一种陕西关中地区高发的传染病,主要由老鼠传播。
2021年12月11日,陈奕纯所在学校通知称,该校出现两例出血热病例(受访者供图)
学校在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提醒,学生公寓群亦发布通知建议同学们“垃圾日产日清西安今日头条热搜排名;宿舍勤通风;宿舍内不要存放食物,以免招引老鼠;避免皮肤黏膜破损;不要在草坪里席地而坐;不要徒手接触老鼠碰过的物品”等等。
“一是疫情,二是出血热,大家可能心理上会有一些恐慌情绪的出现。” 陈奕纯和舍友聊天时,发现“大家都比较想回家,就是有点害怕”。
因为害怕,陈奕纯有意识减少出门次数,尽量待在宿舍,只在吃饭的时候出去一下,把饭拿回宿舍吃,“我们周一的课(因疫情防控)也说是要转在线上,可能大家出宿舍的几率就比较小了。”
网传吃草莓或致感染出血热,引发网友担忧(页面截图)
当地人称出血热年年都有,当地防疫积极,不解为何会上热搜网络上,感到害怕的人更多。
随着当地媒体报道,今年入冬以来,西安各大医院已相继接诊多例出血热患者,且患者数量较去年有增多趋势,“西安 出血热”关键词一度登上热搜。多位西安居民在网络平台表达恐慌情绪,还有居民称身边出现出血热病例,甚至有传闻称“吃草莓会导致出血热”。
12月18日晚,有关西安雁塔区将实施全域封控的文件和视频开始在网上传播,尽管当地政府宣传部回应称管控事宜“正在研究协商阶段”,但这仍加重了人们对出血热的担忧。
“这病是年年都有的,不知道这次为啥就上了热搜。”陕西人小孙对此感到不解。她家在咸阳,从小就知道出血热,家里父母、学校老师一直提醒她要小心防疫,不要碰老鼠碰过的食物。
公开资料显示,出血热疫情在我国并不鲜见。这种早期症状和流感类似的传染病,近10年单年发病数多在8000例-1.3万例之间,死亡人数也在40-120人间,均位于各类甲乙类传染病的中游水平。
2011年-2021年10月全国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及死亡情况(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)
2016年,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总结2014年全国出血热监测情况时发现,病例主要集中在东北、华北地区和陕西省,其中报告发病数排名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黑龙江、山东、辽宁、陕西和河北。
同年,亦有研究显示,我国大陆地区出血热聚集区正逐渐向陕西及周边省份转移。
公开数据显示,过去17年间,陕西省出血热发病数不断波动,但占全国总发病数的比例却从2004年7.2%增至2017年的18.3%。
其中,西安、渭南、宝鸡、咸阳等所在的关中地区更是高发地区。这或与当地小麦、玉米等农作物众多,环境适宜鼠类生存有关。
研究显示,工作场所或房内有鼠类是出血热患者最常见的暴露因素(记者根据文献制图)
在小孙看来,当地近年一直通过接种疫苗等手段,积极防范出血热。
2020年在西安上大学头年,小孙所在学校即开始统计打出血热疫苗,且每年免费打。据了解,这是个人预防出血热的最佳防护办法。
“每次出血热(疫情)出来,学校导员都积极配合,每天测体温,一是防范疫情,二是预防出血热。导员也总是说出血热高发期,要我们小心。”小孙说。
相比之下,非本地人由于不了解出血热疫情,或引发恐慌。陈奕纯就是如此,她是山西人,今年9月到西安上学,11月才听说当地出血热多发。
“从小到大都没有怎么听过这个病,没有离自己这么近的。”她说,到校后也未见校方号召打疫苗,“包括(近期发现出血热病例)的时候,有人询问校医院有没有出血热疫苗,校医院说现在没有。”
专家称出血热很难人传人,病例增加或与山西水灾有关病毒学专家常荣山介绍,出血热原名肾综合征出血热,是由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,每年有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,目前正值10月-次年1月的发病高峰。
常荣山印象中,“以前出血热还挺多的,后来城市里很少,农村里面(还有)。”他至今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,老家里有个亲戚因此去世,大人不允许小孩子参加葬礼。
“汉坦病毒在中国没有发现人传人,主要是黑线姬鼠及褐家鼠传播。”常荣山称,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、消化道传播和接触传播三种,分别为鼠类带病毒的排泄物、分泌物形成气溶胶飘散在空气中,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人类;人类进食了被鼠类带病毒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,经过口腔或者人的胃肠道黏膜而感染;以及被鼠咬伤或者破损伤口接触了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、血液后感染。此外,孕妇感染病毒后,也可能经过胎盘感染胎儿。病毒潜伏期平均为10~25天。
流行性出血热可通过接触、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(中国疾控中心网站截图)
有研究显示,工作场所或房间内有鼠类或鼠类排泄物,是出血热患者最主要的暴露因素。对于预防来说,最主要的是人吸入带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空气,所以在高危区处理的时候要戴口罩。另外最重要的就是“防鼠灭鼠”,维持一个较低的鼠密度肯定可以控制这种自然疫源性疾病,灭鼠是切断汉坦病毒传染路径的最重要手段。
此外,常荣山提醒,还应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,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,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。疫苗防控也是有效方式。
常荣山称,出血热的早期症状像流感,容易导致误诊,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很重要。不过现在因为防控新冠,很多地方医院不开发热门诊甚至停诊,即使有发热门诊也需先提供核酸检测,或不利于出血热防控,“不及时就医,拖着往后也是个麻烦事,也会引起死亡重症,耽误时间就不好办了。”
谈及为何今年西安出血热较往年增加,常荣山认为或与前几个月的水灾有关。
今年10月,山西连日暴雨水灾,靠近山西的陕西渭南市亦遭水灾。有陕西居民告诉记者,家中有老人从渭南过来,提及今年老鼠特别多,附近村有人感染出血热了,并称“10月渭南水灾,粮食都被淹了,所以老鼠都跑出来了,这种情况在农村比较多”。
常荣山认为,今年9月底到10月初下了大概一个月的雨,渭河洪水从高处往低处流,西安地处渭河下游,自然疫源的黑线姬鼠以及褐家鼠在上游较多,或为躲避洪灾从洞中爬出,或蹲守在洪水的漂浮物上,这样顺流而下到达了大城市。“野鼠后跟城市里的老鼠有接触或者传给城里人,需要一个过程,一两个月以后(出血热病例)慢慢就多了,是符合人畜共患传染病流行规律的。”
目前,公开信息中并无当地出血热病例具体数据,全国范围的出血热发病统计也仅更新至2021年10月。常荣山建议当地尽快公布疫情数据,“(否则新冠和出血热)两个混在一起,心理上出现慌乱是正常的,数据公布了就会消除这种慌乱。”他认为,这两种疫情现在重叠了,不排除会出现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。
公开信息显示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已向广东、陕西派出工作组指导防疫。此外,12月18日,咸阳、宝鸡上千名医务力量驰援西安抗疫。
(文中陈奕纯、小孙为化名)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著作权归【观象台媒体】所有,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,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标签: 西安今日头条热搜排名